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

事實論證篇 - 4

《從搖籃到搖籃》並非空談,因為作者德國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建築師William McDonough實際參與了許多工業和建築設計的革新,並且在各合作案例生產出已成功上市的產品。

Michael Braungart曾經加入激進環保團體綠色合平組織,他曾組織過幾次大型抗議活動,對工廠排放有毒廢料進行過實際的抗爭。可是經過幾次抗議活動後,他意識到就算那些抗議活動有效,他們也不過是暫時性和局部性地阻止了工業污染而已,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。於是,他換了個方向,到大學任教,並且分別在德國和美國開設了兩家公司,從工業設計著手,希望能夠徹底改變工業使用有毒原料以及排放有毒廢料的一般製程。

William McDonough是建築師,曾擔任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,他和Michael Braungart在美國維吉尼亞州開創了一家公司MBDC McDonough Braungart Design Chemistry。他曾為芝加哥市政大廳以及福特汽車公司(Ford)工廠設計了綠化的屋頂,也為中國的農民設計了環保廉價的房屋。所以,以他們倆人的案例來說,他們在書中提出的論點,絕對並非是空談。1991年,他們為1992年地球高峰會的世界城市論壇共同撰寫了「漢諾威原則」(The Hannover Principles),提出「消除廢物的概念」,以做為2000年世界博覽會的設計指導原則。他們主張工業生產應有良好的設計,不應產生廢物,有別於目前大部分環保人士所提倡的工業減廢方案。

工業革命之前,人類不管是吃的、住的,還是用的,都是取之於大自然或人工改造的大自然,人類並未曾製造過地球上未曾出現過的有毒化合物。不過,在工業革命後,石化燃料及產品的使用,以及企業利潤的追求,讓人類一再合成,並且大規模製造出地球上未曾出現過的有毒化合物。對於這種大家皆已熟知的環境污染,經過長期的努力,環保專家提出許多減少工業危害的方法,例如減廢、再利用、回收、或甚至限制、規範等,可是Michael Braungart和William McDonough在書中要告訴大家的是,那樣「比較不壞」的方式,並非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
他們指出,所謂的「回收」,其實是降級再利用。「回收」是否對大自然有益則,也要視回收的項目而定。以最常見的紙類回收為例,一般高級用紙、報紙、雜誌等皆是印刷精美、顏色鮮豔,很少考慮到環保的原則。這些紙類回收後,往往需要加入大量的漂白劑與其他化學物質,才能產生可用的再生紙。另外,由於再生紙纖維較短,表面較粗糙,使用過程中較易釋出微粒而進入呼吸道,因而引發過敏。

Michael Braungart和William McDonough在書中提出一種全新的解決方式。例如利用一種耐撕防水的塑膠紙,用無毒的墨水印刷,待需要重新使用時,只需要用無害的溶劑,把墨水洗掉就好。那樣的設計,不僅能夠生產出更耐用的紙張,還能減低回收成本,同時在回收的過程中,不會產生有毒廢料。其本上,Cradle to Cradle: Remaking the Way We Make Things的原文版,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印製的。整本書用的是耐撕防水的塑膠紙,雖然和他們提出的方法還有段距離,可是在印書時就儘量用最接近他們理念的方法,足以見識作者的用心。

工業產品回收再利用往往只能製成較低階的產品。例如回收的塑膠品大部分用來製造深色的垃圾桶或公園座椅等。從汽車回收的鋼鐵,也因烤漆的污染,而成為品質較低的鋼材。從鋁罐回收的鋁,也受到塗料的污染。因此,為維持再利用時的品質水準,產品製程設計是最重要的關鍵,也是目前最不易克服的困難。

為了捉進消費而維持經濟成長,工業產品愈來愈不耐用,變成廢棄物的速率越來越高。可是把產品做得堅固耐用永久不壞又不附合經濟發展原理,所以作者提出「服務」產品,可能會是一實際可行的方法。企業出售「服務」,例如出租電視機的服務,使用十年後,電視機回收再製成高級的電視機,而顧客也可享受更新型的電視機。由於電視機要回收再利用,所以企業在設計電視機時會將回收的問題一併納入考慮。如此一來,企業和消費者可以在不損害環境的情況下,企業繼續提供喜新厭舊的消費者新產品,達到三贏的局面!

作者提出,地方性、多樣性的產品也應是必要的考量。產品的有效性往往因人、地而異。正如衣服、化妝品一樣,多樣化的產品提供相異體質和品味的人不同且合宜的選擇。作者提出原料地方化是企業永續經營,地球永續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。以日常用品清潔劑為例,各地的水質不一,洗衣服的方式也不同,對清潔劑的品質需求自有差別。然而,清潔劑廠商卻大量製造單一產品,銷往世界各地,造成不適用或甚至污染水源的情形。近年來流行使用的液體清潔劑,重量不輕,運輸它們非常增碳。若將其集中生產再運送世界各地,除了可能不合地方使用外,更因運輸成本提高而增加環境的負擔。若能由各地方自行生產,其洗潔效果將會較好,又可節省環境成本。

化學家Michael Braungart也提到一個他實際參與研究的案例。眾所皆知,一般的淋浴乳和洗髮精等含有不少對環境不友善的化合物,而添加那些化合物的目的,是因為某個添加物對皮膚有不良的效果,例如會讓皮膚乾燥,所以要添加保濕劑等。於是淋浴乳和洗髮精就多了一堆和它們的功用無關的化合物。Michael Braungart領導一個團隊研究,嘗圖設計出含有最少添加物的淋浴乳等,然後他們成功了。可是廠商剛開始卻不樂意生產那樣的產品,因為所使用的原料更貴。不過當Michael Braungart成功說服廠商一試之後,廠商開始生產產品時,卻發現使用了更貴的原料,成本卻降低了。原因是,生產傳統的產品使用的一堆添加物,不是有毒就是易燃等,所以要有特別的儲藏設備和空間,無形中增加了成本。而生產環保型產品,不再需要那些特別的儲藏設備和空間,無形中大幅降低了成本。這個案例再再說明,環境有利的產品,不見得是有錢人的專利,而且對環境、企業和消費者,可以是三贏的。

對了日常生活的產品,他們也提到建築的例子。現在的建築技術,讓世界不同地區都能用混凝土來快速建造房子,所以再也沒有考量到環境的問題,所以蓋出來的房子得要用大量的能源,才能維持房屋內的舒適。其實古人的房子在設計時,就考慮到自然節能的因素。事實上,它是古老傳統的技術,只是被現代人所遺忘而已。歐洲仍有許多舊的農莊,以石頭、木頭建造而成,屋頂種著草。在中國北方的房子,有面南的大窗子,冬天時白天會讓陽光進入,吸收熱量,待晚上再釋出。夏天晚上,讓涼風進入,降低室內溫度,並清潔屋裡的空氣。

古人無法隨便浪費能源,所以都會因地置宜來蓋房子,因此今後的綠建築也必然後考量到不同地區氣候的因素,參考地方古老智慧來蓋建築,以達到能源使用的最大效益。而且使用地方性的原料和建材往往最適合地方的需要,也能造福地方經濟。例如使用外來的木製地板常會有濕度不同的困擾,也容易因輸入木材而造成外來種生物入侵的問題,擾亂原生種,甚至造成生態不平衡而引發原生種的大量滅絕。

作者也提倡綠屋頂,讓屋頂覆蓋一層土壤,上面種花草,既可當蜂蝶昆蟲的家,又可吸收雨水,更可隔熱保溫。以自然的方式蓋屋子聽起來似乎很新奇,可是卻是人類幾千年以來使用的方式。作者William McDonough曾幫芝加哥市長理查‧戴立(Richard Daley)在市政大廳的屋頂蓋空中花園。戴立市長在欣賞之餘預測未來整個芝加哥市的屋頂都是綠色的,因它不僅涼爽,還可利用太陽能種植花草,提供繁忙的城市居民與無數鳥類、昆蟲一個良好的棲息地。舊金山金門公園內的加州科學館也是個好例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從搖籃到搖籃